什么是民事诉讼-会计实操
首页财务资讯正文

什么是民事诉讼

更新于:2023-07-23 11:42
标签:诉讼,民事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通过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对象是民事权益纠纷。程序包括立案、庭审、判决和执行等阶段,并遵循合法、公正、公开等原则。

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的审判活动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律程序。它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冲突和纠纷通过司法手段得以解决的方式之一。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实施。

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原告是指提起诉讼的当事人,被告是指被诉讼的当事人,第三人是指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但不是原告或被告的其他当事人。民事诉讼的对象是民事权益纠纷,包括财产纠纷和非财产纠纷。

民事诉讼的程序主要包括立案、庭审、判决和执行等阶段。立案是指法院接受原告的诉讼请求,对其进行审查,确认其符合诉讼条件后,正式立案。庭审是指法院在立案后,组织当事人进行公开辩论,查明事实,认定法律关系的阶段。判决是指法院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决的阶段。执行是指法院在判决后,对未能自愿履行判决义务的被告,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判决得以实施的阶段。

拓展知识:民事诉讼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口头辩论原则、自由裁量原则和两审制原则等。合法性原则是指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判决必须依法作出。公正原则是指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对待当事人,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开原则是指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必须公开进行。口头辩论原则是指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时,必须让当事人进行口头辩论。自由裁量原则是指法院在处理民事诉讼时,对于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两审制原则是指民事诉讼案件一般要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即一审和二审。